位於臺灣西南部的臺南七股,最有名的應該就屬七股鹽山了吧?土地上覆蓋著一大片的雪白,乍看之下像極了雪地,上面覆蓋著的不是雪,而是海水蒸發後留下的鹽。那是曾經傍海而生的曬鹽場,現在已經成為了七股著名的觀光地標,隨著傍海而生的不只鹽業,還有漁業。
傍海而生/ 尋一片淨土,找一畝魚池
七股與別的地方不同,大部分區域上都是房屋林立,七股區從地圖上看起來卻是一片又一片的池水連接而成。夕陽西下時站在養殖場中央,海風颯颯地刷過臉頰,向遠處望去的地平線一望無際,池水盪著夕陽的餘暉,這就是養殖虱目魚、白蝦、文蛤的著名產區-七股。
▼ 夕陽西下時的七股魚池
在低狹人稠的地方,要找到合適的養殖場地是十分困難的事。養殖產業太過辛苦,又得一個人待在荒郊野外看著,如果不是自己的地而是租來的,情況就更糟了,就連睡著都會做惡夢,擔心地主突然把你趕走,把地拿去種太陽能發電。鮑龍星選址時也是經歷了一番苦心尋覓,終於找了在七股靠海的純海水養殖場,在這裡我們不需要抽取地下水,也許是因為鄰近黑面琵鷺保護區,不太適合做太陽能,才在這裡保留了一片淨土吧。
顧水質養好蝦/ 低密度養殖、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
就像人類歷史一樣,有時會出現歷史性的大疫病,蝦子也是一樣的,曾經臺灣曾是全球第一的養蝦王國,卻爆發了一場蝦子間的疫病,為了提高產量採用密集的養蝦方式,疫病傳染的極快,從此一落千丈。自此臺灣的蝦類主要只能依靠進口,能在臺灣吃到新鮮的蝦數量十分稀少,為了讓蝦子不容易生病,目前主流的做法是魚蝦共生,盡可能的模仿自然生態,降低密度養殖,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,在過程中觀察蝦子的進食,避免投量過多污染水質,鮑龍星養殖便是使用此種方式養殖。
▼ 需要細心呵護的小蝦苗,一開始只有幾毫米大
要養蝦是場對水質掌控的挑戰,要養好蝦水質很重要。觀察水色是否過清,缺乏藻類蝦子容易受到驚嚇,蝦子要脫殼才能成長,適量的藻類能讓他有安定感,也可讓蝦子能主動攝食環境中的藻類、天然餌料補充營養。並在池中飼養偏草食的虱目魚,虱目魚會吃掉過剩的藻類,避免藻類過度孳生,在夜間釋放二氧化碳造成缺氧。蝦子屬於底棲性生物,魚群與蝦互不干擾,是適合一起放養的好搭檔,使水質達到穩定,讓魚蝦有更好的成長環境。
▼ 養殖人一邊為虱目魚開噴料桶,一邊背著蝦料餵食白蝦
友善環境/ 雖然長得慢,依舊堅持天然純海水養殖
養殖與野生海鮮最大的不同便是,野生海鮮是在海中天生地養自然地長大,然後被捕撈起來,不需要額外育成,那為什麼野生魚類還是這麼貴呢?因為主要成本在運輸海鮮上,另外海鮮是一種容易腐敗的食材,如果路途遙遠更需要事前冷凍或煮熟。隨著近年新聞不斷提醒我們海洋過度捕撈、棲地破壞等問題,為了減少海洋資源衰退,更多人開始尋求減少海洋負擔,又安全健康的水產養殖。
水質與藻類的好壞,也直接影響到魚蝦本身的風味,有些人會害怕虱目魚有股土味 ,其實這股土味來自於某些水藻(例如:顫藻、魚腥藻),虱目魚吃下這些特定藻類,會開始產生一些藻腥味,只要水質控管的好是不會有土味的,反而十分鮮美! 然而,吃海鮮時最常擔心的就是吃進口的東西有沒有問題,為了打破已往養殖必須用藥才能養起來的觀念,我們一直使用天然純海水養殖,雖然魚蝦會長得比較慢,但因為密度低、水質穩定魚蝦不容易生病,也不需要添加藥物或抗生素。
▼ 需要定期檢查魚蝦生長的狀況
除了池子裡嚴格控管外,沿岸也不能使用除草劑,避免除草劑隨著風或雨水溶到池子中,影響到水中的魚蝦,所以當草類長得過於茂盛時,我們都需要揹著除草機手動除草,除了不想破壞土壤生態,為的就是養出安全、健康的產品。產品也會送到國際機構檢驗藥物殘留等等,雖然在養殖過程中我們不會添加抗生素跟藥物,我們還是會自主送檢讓消費者安心食用。
有些養殖場一年會養二、三期魚,鮑龍星一年卻只養一期魚,定期使用陽光天然曝曬幾個月的方式,讓池子裡的有機質自然分解,並採用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天然岩石所製成的生石灰淨化水質,才會開始下一期的養殖,在曝曬期間生產活動全面停擺,雖然是高額的成本,但是我們相信使用友善養殖的方式養好土地,才能永續發展下去。
▼ 養殖工作即將收尾,進行曝曬的魚池